“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曾经只是诗人的意境,眼下已渐渐变成现实。
3月30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刊登的一篇论文显示了关于脑机接口领域的新突破。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研团队,使用人工智能解码系统,把实验者的脑电波实时转译成英文句子,准确率高达97%。他们能让AI系统能够以每分钟 150个词的速度将人类的脑电波转换成语言文本。
AI技术将脑电波信号直接翻译为文字语句,并且准确率越来越高,人不说话就能表达心中所想,意味着AI“读心术”在实验操作层面已不断完善。
这一黑科技将为身体残障无法进行语音交流的病患,提供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例如有评论说,如果这项技术早点用于身患“渐冻症”的斯蒂芬·霍金先生,那么他一生中还能完成更多的科研探索工作。
毫不夸张地说,AI让未来一切更有想象的空间。
研究“脑机接口”
既要懂大脑更要懂人工智能
在国内,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研究“脑机接口”这一课题,一直是该领域世界前列的学校之一,清华的脑机接口实验室也可以让人实现“脑电波打字”。
据清华大学脑机接口实验室负责人表示,经过20年来的算法更新,清华脑机接口系统的识别速度已增快五倍,大部分人可以达到八九成的识别准确率。
脑机接口技术除了需要对大脑进行研究,更重要的突破点在于识别算法的迭代更新。这也要求研究人员既要懂大脑,更要懂计算机、懂人工智能、懂算法。
而一个新脑机接口算法的出现,要经过建模、推公式、编程等多个步骤。随后还要把设计出的算法投入到实际系统中,看看它能否完成识别任务。即使能够顺利识别,算法在之后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来进一步提高识别目标数、速度、准确率等性能。
“脑机接口”
未来的应用场景将十分广泛
脑机接口,是人与人工智能共生融合的典型科研领域之一。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贺斌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可与大脑无创连接的脑机接口,能让人用意念控制机器臂连续、快速运动。浙江大学的团队也借助颅内脑机接口设备让中风患者控制机械臂做到喝可乐等。
除了医疗健康,脑机接口技术还有潜力应用在教育、VR、游戏、智能通讯等产业领域。预计在未来3-5年,脑机接口类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并对不同的科技领域产生影响。
比如,应用在教育产品上,有公司已把脑电波信号转化成注意力指数,实时跟踪学习者注意力情况。
目前,中央官方已明确把“人工智能”纳入七大“新基建”领域之一,这代表了整个国家未来重点建设的发展方向。
未来,不仅仅是“脑机接口”领域的人与人工智能相互促进、协同合作是必然趋势,而是每一个行业都将全面拥抱AI。
提高人工智能技能,建立和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每一代人的必修课。
如何提升人工智能能力呢?
人与人工智能协作能力的高低,有一个衡量标准,这就是AIQ。这是贝尔科教集团创始人王作冰先生率先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能力指数”的理论。
AIQ包括4四大方面能力:创造力、学习力、沟通力及数据力(计算思维和编程思维),提高AIQ就是提高人工智能能力。
孩子从小学习编程,是有效提升AIQ的方法之一。
谷歌广告业务高级副总裁兼YouTube CEO苏珊·沃西基曾表示:
“学编程设计可以让小孩觉得有威力,有创造力,有自信。如果我们让他们从小学电脑编程将会是一个很棒的选择。”
以贝尔云课堂为例,用在线编程学习为切入点,通过图形化、游戏化等易于小朋友接受的课程形式,从Scratch图形化编程到Python代码编程、C++算法编程循序渐进,全方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脑机接口科研团队,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编程的重要性。他们在 GitHub上传了用于该项研究的Python代码等。这表明,Python编程是这些科学家进行AI科研必备的技能之一。
"Machine translation of cortical activity to text with an encoder-decoder framework" 该篇论文的作者在GitHub上传了相应研究的代码
政策春风已经吹起,编程或将成为未来各项工作的基础必备技能,让孩子从小掌握这门人机交互语言,不仅是数理思维能力上的提升,对其未来升学、工作也将大有益处。
参考资料
【1】《美国科学家用AI解码脑电波,上演现实版“读脑术”》,新华网,2020-04-02
【2】"Machine translation of cortical activity to text with an encoder–decoder framework"自然杂志官网,2020-03-30
【3】《黑客帝国、阿凡达电影场景成现实 脑机接口 所想即所传》,清华大学官网,2018-9-11
【4】部分图片来源:Xmen:First Class 剧照、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