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这项教育,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将一路碰壁

发布日期:2020-04-09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2229

近日,知乎上一个关于“十四岁孩子说出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情”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浏览量超过200万。

看似是孩子的无心之言,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劳动教育的弱化。

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歌颂劳动的诗句被孩子们逐渐淡忘,当生活中最基础的劳作被孩子们归类为低贱的工作,当娇生惯养的未来一代逐渐丧失独立劳动能力……

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成长而言,无疑是危险的。

上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在中国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

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后,意味着劳动素养评价结果,未来将成为学生评优、评先和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家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强化劳动教育只是第一步,未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素养才是终极命题。


一、关于劳动教育,中国孩子究竟落下了多少功课

作家王蒙曾经说过:“没有亲近过泥土的童年,不是完整的人生。”

学校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教育对孩子一味娇养、溺爱,无形之中让很多中国孩子失去了亲近泥土的机会。

日本文部省的“教学指导纲要”里明文规定:小学生要参与到种菜和小动物饲养。“校园农田”几乎成为了很多日本小学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日本小学“校园农田”

校园农田里土豆等农作物全部来自学生们的劳作,孩子们亲手种植的绿色蔬菜,是学校午餐重要的食材来源。

当然仅仅是种菜这一项技能,并不能展现出日本小学生的全部实力。

取餐、布置餐桌、餐前健康检查、餐后洗碗等午餐全流程,全部由小学生们自己有序组织,独立完成。

简短的午餐劳动时间,却将孩子们的卫生与健康习惯、集体协作、环保意识等多方面教育涵盖其中。不难看出,日本一贯推行的劳动教育确实大有学问。


二、劳动实践+创造力,让孩子拥有更多可能性

相信对于80后、90后来说,大型变装创意现场竞赛节目《超级变变变》,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尤其是儿童选手们创意表演背后所展现出的动手能力,令小贝老师惊叹不已。

他们亲自设计制作服饰和道具,旧报纸、塑料瓶、碎布头……各种生活中不起眼甚至废弃的物件,都能通过孩子们精巧的双手打磨,赋予其全新的价值。得益于出色的动手能力,孩子们丰富的创造力在比赛中通过实物实景完美传达。

强大的动手能力,总能在无形之中塑造孩子们更多可能性。

2019年,在匈牙利举办的WRO国际总决赛,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的小学员们在创意赛的角逐中,给现场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图纸设计、作品搭建,到场地布置,再到队徽设计,小学员们全部亲力亲为。一会变身工匠,一会变身画师。

娴熟的机器人建构、编程能力展示出了小学员们的专业实力,而动手实践能力,则在创意、设计等方面给整体作品带来了更多加分项。

参与劳动和动手实践,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思考,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推动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

而这才是孩子们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最大收获。


三、劳动教育不止于课堂

2019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做过一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长的调查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可怜的12分钟。

关于劳动教育,贝尔科教认为劳动教育不应是基础教育的附加项,而是应该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与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在学龄前机器人课程中,贝尔的老师们通过趣味性的动画导入,从孩子们熟知的生活劳动场景入手,向孩子们普及常识知识。

通过动手搭建,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功能结构,孩子们能够有效感知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可以参与其中,并且深入了解操作规范,培养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龄课程中,贝尔科教以机器人编程为主线,开展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做出兼具功能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既要开拓思路,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劳动实践环节的比重,有助于提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内化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让作品更具功用性,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对于孩子们来说,劳动教育远不止扫地、叠被、洗衣这么简单,未来它对孩子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化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通过创造劳动价值与社会建立关联。

心疼孩子干活并不是爱,学会放手让孩子用双手耕耘收获与希望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