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主动探索”成为中国孩子的稀缺能力

发布日期:2020-08-25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3315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家长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孩子“拆家”的痛苦。

表盘被拆得七零八落、小汽车的轮子不翼而飞、卧室的白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大型涂鸦……当孩子发生上述行为后,暴怒的家长通常采用一顿训斥或者胖揍来警示“破坏者”。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孩子拆家的行为就是不懂事,不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但是很少有家长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触发了孩子这些带有“破坏性”的举动。

 

一、对世界好奇是主动探索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孩子“拆家”阶段正值探索事物的黄金期,动手破坏、拆卸玩具等行为恰恰说明孩子开始格外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对研究新奇物件的构造、颜色、运行原理充满求知欲。

或许孩子们略显粗鲁的做法不符合成年人的行为认知,但是孩子们主动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该被合理保护,这一点美国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在美国,孩子们的拆家行为不仅不会被家长指责,甚至还会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很多美国家庭都会单独设置一间工具屋,家长会教授孩子一些简单的木工制作、电路焊接等技能。遇到一些家里的小物件需要修理,家长也会为孩子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在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探索”。

好奇心是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原始动力,对世界好奇则是孩子们学会主动探索的第一步。

 

二、探索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在孩子成长阶段,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孩子都出现过下述问题:

学习被动,无论是听讲还是做功课都非常敷衍,不愿意花费心思去思考;

学习浅尝辄止,对某一知识好奇但是不会深入探究,缺少一股脑钻研的劲头;

羞于提出不同的声音,老师教授什么知识就接收什么知识,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学习缺乏主动性、持续认知世界的能力欠缺,这些其实都是主动探索能力较弱的表现。

对孩子们来说,学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比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探索新方法、新思路。

2001年以来,日本先后诞生过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一年一个诺贝尔奖的产出速度,不禁令世人惊讶,同时也让人们对日本的教育倍感好奇。

在孩子对周围陌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的儿童时期,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学校都会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亲近自然,鼓励孩子们在观察、触摸中去感知和体验。

通过科学教育启蒙,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用简陋的材料制作成趣味玩具,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借助生动有趣的实验加深理解等等。

开放性的实践探究活动,从幼儿园启蒙阶段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整合能力、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上述能力既是培养孩子探索能力的基础,也是孩子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二、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本身并不全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着潜在美和无穷的趣味,科学探索本身也充满了诗意。”

探索是孩子涉猎丰富知识、提升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孩子的主动探索能力有助于不断刷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求知欲,无限扩宽自己的创想与造梦空间。

为了激发和培养孩子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贝尔科教在机器人编程教学中,借助趣味化的课程设计持续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和活动产生猎奇心理。

例如运用色彩搭配、形状差异、空间组合等视觉设计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通过感官刺激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奋值,以增强孩子们主动求知的欲望。

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则会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智能教具功能属性,创设特色情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孩子们通过拼搭各种妙趣横生的构型以及独立设计各种编程方案,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机械工程的无穷乐趣。

贝尔科教从不倡导学生运用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加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技巧和能力。

因此在机器人编程教学中,贝尔科教主张以项目为主线、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结构搭建、编程和创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思考、讨论的能力,在不断积累学习成就感的过程中,持续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热情。

学习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所以别让“主动探索”成为中国孩子的稀缺能力,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视角认知和解读世界。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