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这件事可能得从小学说起,90%家长都不知道!

发布日期:2020-04-28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2632

最近,高三的孩子们终于重返学校回归正轨了。

接下来迎接他们的,除了各种模拟考试和终极大考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志愿填报。

通常在一模、二模结束后,各位考生和家长对孩子未来将进入哪类学校心里就有数了。

可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将来学什么专业、去哪所学校及未来职业规划“一片模糊”。甚至在高考结束后,依然非常迷茫。这不是个例更不是新鲜事儿,而是“考试导向型”学习造成的普遍现象。

去年有个高三考生因为报志愿的事和父亲大打出手,登上了各大新闻头条。虽让人瞠目结舌,但其实这类关乎填报志愿的糟心事却是屡见不鲜。

父母让孩子报个“铁饭碗”专业,但孩子想要自己喜欢的;父母希望孩子留在本地,但孩子却向往“自由”;父母想孩子读名校,孩子却认为给职业铺路更重要。

类似的矛盾和纠结,不计其数。

这矛盾根源从来就不在高考前,而在孩子的初中、小学,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在幼儿园时,种子就已经埋下了,只是90%以上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


一、搞清“志愿”本质越早越好!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报考志愿时,67%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71.2%的人表示想重新选择专业。

被动选择志愿极为普遍,而由此引发的“后遗症”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是终生的,且不可逆。

有的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不适合的专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逃课,荒废学业;

也有的人勉强完成了学业,却并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迷茫无助;

还有的人,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读研,可是读研之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完全就是用下一个错误来“覆盖”上一个错误。

为了避免“悲剧”重复,所有中小学家长必须注意了!别再等到孩子18岁再去考虑“志愿”问题,太晚了!

志愿的本质应该是孩子从小到大的兴趣取向、职业理想、自身特质等多重因素叠加的“成果”抉择,是职业早期的雏形规划。不是临时听几个专家讲座,在志愿册上挑挑拣拣就能决定的。

也正因此,至少应该从小学就有意识的去发现、挖掘、培养孩子的兴趣、特质及才能,带孩子进行各式各样的探索。这项准备工作,要占据“填报志愿”工作的90%。


二、启发意识,培养能力

从日前众多大学毕业生对“毁人专业”的吐槽,到网友针对高考考生填报志愿发出“千万别报××专业”的忠告,再到中考毕业生选择读“普高还是职高”的犹豫不决,都无不反映出孩子对职业意识的缺乏。

对内,孩子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外,孩子不了解职业及市场。所以,才会造成高考志愿盲目决策。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城市的公立学校中,就兴起了职业指导;

在加拿大,中小学开设木工、油漆、商业、会计等职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与探索;

在德国,孩子们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要进行职业选择的考量;

当中国的孩子还在沉迷网游和温暖的被窝时,以色列孩子的创业项目都已经能够变现了!

6到15岁正是孩子职业启蒙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应该让孩子了解接触社会,进行不同的尝试和体验,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

不过,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包办代替,家长在引导孩子的同时千万不要过犹不及。因为孩子的未来,归根结底应由他自己决定。

此时,家长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一些基础能力和对应能力培养上,给予孩子侧面辅助,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三、放眼全球,趋势预判

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拥有把握梦想的能力,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与时代和机遇紧紧相连。

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高瞻远瞩,用成年人的洞察力和长远眼光,帮助孩子进行趋势的预判。对当下及未来的时代发展进行洞察,找出比较符合孩子特质和比较有前景的职业方向,给予建议。

《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早在28年就已预言到:作为高技术核的人工智能则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是新一代生产力的代表,所以能对社会经济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而如今,社会发展也正如其预言的这样,在时间的滚滚车轮下迈向“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进入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看似只有短短几年,但其实它的发展已有几十年时间,只是在当下迎来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波段而已,并且远没有达到巅峰期。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内,人工智能会一直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主流推动力之一。

而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也将成为中流砥柱,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变为"AI+"。目前已有超200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

全民均需提高AI素养,已是既定事实。从小培养孩子的AI素养,不仅能够为未来“志愿”做早期铺垫,更能够全面提高孩子的基础能力,比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填报志愿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小事,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大。

因此在做决策前,需要家长与孩子长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与探索,从改变当下的意识开始。如果,兴趣还能够乘上时代的“东风”那就更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