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如何填补前疫情时代的教育缺失?

发布日期:2020-03-13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2969

2月底开始,国内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持续走低。昨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已全部休舱,全国多地现有确诊病例清零。

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摘下口罩、回归正常生活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

从最初新冠肺炎在武汉集中爆发,到全国上下停课、延迟复工,再到如今全国疫情地图逐渐退热……在紧张的神经逐渐恢复理智之后,很多人开始静下心来思考:疫情过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一、疾病预防保持常态化

近日,上海新冠肺炎专家治疗组组长张文宏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中说道:“传染病救治体系是一个长期构建过程,不能因为疫情来了就重视,疫情走了就不重视。”

看着疫情形势逐渐缓和,很多人开始放松警惕。

奶茶控们开始在门店排起长龙,公园里的牌友、舞友们小范围活动,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因疫情变成“假性洁癖”的人,瞬间被打回原形……

疾病突袭,严加防范;危机解除,抛之脑后。这似乎成为大多数人面对疫情的通病。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复杂,即便确诊病例大幅度下降,危机依旧存在。

境外输入病例增加如何防范、新冠病毒突变如何应对、特效药何时问世……有太多棘手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时刻保持警惕是取得这场战“疫”胜利的关键。

谈及对这次新冠疫情的思考,张文宏医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1、每个医院都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科,提升软硬件能力,完善中国疾病防控体系。

2、对疾病控制保持常态化。


如果说完善中国疾病防控体系主要面向医疗系统,那么保持对疾病控制的常态化,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有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才能将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降至最低。


二、卫生安全教育,应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

春节前,新冠肺炎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的消息一经证实,年轻父母们开始神经紧绷。如何让懵懂的孩子意识病毒的危害,提升孩子们的卫生防范意识,成为许多年轻父母们的困扰。

安全卫生教育涉及生物、病理等专有名词,很多病情成因、防范细节家长表述不清,低龄儿童也存在理解困难。

一些家长担心“生病”、“死亡”等敏感词汇,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对卫生安全教育避而不谈,进而导致一部分中国孩子在卫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认知盲区。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应该享有知情权,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疾病。

如何弥补家庭教育对于中国孩子卫生安全教育的缺失,贝尔科教在课程设计上早有预见和思考。

为此,我们将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渗透在机器人及编程教学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课程和科学的授课方式,向孩子们普及卫生安全教育。

以学龄前BeBO课程为例。在《保护牙齿》课程中,老师通过情境化的故事导入,让幼儿意识到不刷牙的严重后果。通过搭建保护牙齿相关的物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姿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在《细菌不见了》课程中,通过细菌侵入人体后所产生的身体反应,让孩子们对“生病”有所感知。帮助孩子们通过现象剖析本质,意识到细菌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伤害,通过了解洗手池的结构及作用,帮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很多孩子的卫生陋习,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通过精细化的课程设计,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这些不良习惯对身体的伤害,才能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进行卫生防护,逐渐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这才是进行卫生安全教育的意义所在。

学习机器人编程不仅能有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等能力,与此同时,基于机器人编程的学科交叉性,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与诸多学科产生关联,向孩子们普及各种生活常识,塑造孩子们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家庭教育和校内教育被遗忘的部分,总能在机器人编程教学中得以补充,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青睐机器人编程教育的原因。

      一场疫情并不能把人类击倒,但是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总要有所反思。保持疾病防控常态化,加速儿童卫生安全教育普及,这些都是我们在这场疫情中学到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