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清华大学“神仙打架”,终于明白为什么AI时代更偏爱“X型学生”

发布日期:2019-11-20   发布者:bellai   浏览量:2555


1114日,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正式落幕。具有“神仙打架”之称的清华特等奖学金评选活动,每年都会成为清华大学现象级事件。

当我们带着“他们只是学习好,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心理围观时,现实往往都会给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看完答辩,有网友甚至自嘲道:我生出来难道是为了充数的吗?

从今年入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候选人豪华履历来看,他们所有人的学习成绩在专业内名列前茅,GPA(平均学分绩点)在3.6-3.9之间,最高GPA甚至达到了3.93

要知道在GPA算法非常严格的清华,89分才能拿到3.3学分绩点,由此可见清华特等奖学金竞争之激烈。

除了突出的专业成绩,很多人在科创研究上也有不俗表现。

入选斯坦福大学UGVR暑期研修项目、前往牛津大学进行访学、以第二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布文章……

学霸头衔之外,这些清华牛人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出色成绩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首都高校杯”乒乓球比赛男团冠军成员、CinaCina纽约华语电影节新人单元最佳纪录短片获奖者、IMUSE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主席……

每个让常人羡慕不已的头衔,却只是这些特奖候选人众多身份中的一个。

清华学生们的优秀,让很多人转变了对学霸的片面理解,其实真正的学霸真的不止会读书。

教育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应对人生、直面未来

根据权威学术排名机构-USNews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学计算机学科排行榜,清华大学力压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计算机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专业高校排名中,跃居世界第一。

除了计算机科学专业,清华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也同样跻身世界高校排名前列。

清华大学世界高校排名不断攀升,多个专业排名位居世界前列的背后,正是基于对“X型学生”培养理念的深度理解和践行。

谈及教育,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先生曾说过:清华大学里有很多“A型学生”,但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X型学生”。

A型学生”,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考试经常得“A”的学霸;而“X型学生”则敢于挑战和钻研新鲜事物。基于对时代的灵敏嗅觉,“X型学生”往往更具可塑性。

近些年,无论是从就读清华的高考状元,还是有着“神仙打架”之称的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选来看,传统意义上那些“学习机器”式的学霸已经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会读书、更擅长学以致用的升级版“X型学生”。

去年的《中国好声音》舞台,来自清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宿涵给小编留下了深刻印象。

清华生物博士、饶舌嘻哈少年、AI音乐创作者……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身份,却在宿涵的身上完美叠加。

作为周杰伦的狂热粉丝,在《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部分,宿涵大胆尝试由人工智能的深度算法完成填词,进行歌曲改编。

音乐的热爱与现代技术完美相融,在人工智能的超强智慧的基础之上,赋予其温度和情感,演绎出的音乐格外美妙。

通过用AI做音乐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我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清华标签、专业和博士身份所束缚。

在宿涵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学霸,而是一个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期许、大胆创新突破的有为青年。

借助知识和科技的力量,让学生在社会和未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清华大学教育的成功也是中国教育向未来大跨步的缩影。

X型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作为培养“X型学生”的极力拥护者Scratch之父Mitchel Resnick教授认为:未来超过2/3的孩子将会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因此,创造力势必会成为“X型学生”不可缺少的特质。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Mitchel教授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创造性学习螺旋, 里面包含了创造性学习必须经历的6个步骤——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以及新的想象

倡导项目制教学、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内在驱动力、注重团队协作、通过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提升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贝尔科教教授孩子们机器人编程的过程与创造性学习螺旋的步骤高度吻合。

为了在培养孩子们创造力的同时,帮助孩子们同步建立学习力、沟通力、数据力等其他AI时代优势能力,贝尔科教独创5C1E教学模式,通过导入、联系、建构、反思、延续、效果评估6个教学环节,将机器人编程学习和运用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再根据导入的内容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想象确认建构主题,建立知识的相互关联;

将知识应用到模型搭建中,在建构中探索、分析、动手操作,完成各种各样的特色建构;对建构过程、编程、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反思;

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进行效果评价,通过成果展示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习自信。

从而让整个课堂连贯、有序、有趣的开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更加水到渠成。

全球最高教育奖得主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曾经说过:普通人和天才的差距,实际上就是普通人的固定型思维和天才的成长型思维的差距。

而学习机器人编程的过程,实则就是在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解构孩子们对于社会认知。

人工智能时代,擅长人机协作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将成为时代的宠儿。“得高分、考大学”不应成为中国孩子唯一的想象力,因为“仰望星空”的能力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同样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