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教师节,马云宣布退休,正式辞去阿里董事局主席一职。退休后的马云,以“乡村教师代言人”的身份重新回归教育事业。
马云曾说过:“四年的师范,六年的老师,这十年的经历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足以见得,教师这个身份对马云而言的重量。
对于中国的教育,马云在退居二线前就预言:“一直希望有一天还能回来当老师,而且是为了未来当一个老师,因为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未来教育一定会发生巨变。未来的关键就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
据统计,2018年全年中国的新生儿数量仅有1500万,同比2017年跌幅达到15-20%。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新生力量,却将决定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国家竞争力。
如何给这批新生力量更有质量、更顺应时代的教育,就成了目前最重要的课题。
既然未来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老师,那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当代学生之所需呢?
时代在改变,教师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但却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模式在我国坚持了几千年,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掌握着课程内容、课程节奏和课程模式,教师给什么学生学什么,非常机械化。
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通过AI和互联网就能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单纯的知识灌输早已无法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也已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唯一代言人。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第一次动摇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教师走下“神坛”,走到学生中间去,真正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越来越多是去承担“教育”中“育”的角色,以孩子为中心,在有限的课程里去尽可能激发孩子的多面性,挖掘孩子的创造力和特质,让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探索的旅程。
而AI技术的发展,恰好给老师释放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完成这样的转变。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位老师吐槽:深夜十点,还有25张卷子等着我批改...
这样“点灯熬油”的场景将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得到极大改善,而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师角色也在发生巨变。
首先,是AI为教师赋能。AI可以把老师从机械、繁琐、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脱离出来,帮助老师去完成一系列重复性脑力工作,比如作业批改、资料整理分类、数据收集分析等。
老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把80%的工作用20%的时间去完成,剩余的精力则放在课程设计、课堂规划等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其次,是人机协作。老师与人工智能共同承担任务,相互协作完成教学。知识讲授部分的工作,更多由人工智能来承担,帮助老师做标准化的输出。
而老师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与孩子一起进行内容的深度探索,帮助孩子进行深度思考,让孩子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及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引导、督促、陪伴、管理的多元教学模式将取代从前单一的授课模式。
贝尔科教创始人王作冰表示,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规模化和效率化。
贝尔科教研发的BeBO智能教室、AI双师课堂、智能教育机器人和SaaS学习管理系统,就是充分利用AI为老师赋能。
在贝尔科教的线下机器人编程中心,老师在备课时无需做重复的内容输出,因为BeBO和AI老师已经将知识教学的部分解决了。
相应的,老师在课前和课中会提出更多的建设性问题,并利用智能教具与孩子建立紧密的链接,引导小朋友进行思考,不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而在课后,所有数据反馈SaaS学习管理系统都已备好,老师通过大数据,判断和分析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轨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60分钟,老师在AI的协助下引导、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无需被教学外的琐碎事物缠身,而孩子也会更加感到被充分的重视。
马云曾公开表示:中国的“教”其实很成功,但“育”却很糟糕。
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发展飞速前进,但最核心的教育问题始终是落在“人”上面。
教师的独特价值在于,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讲授,但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并实现人生价值的任务,人工智能无法完成。
在现在及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必须更充分的发挥人类独有的智慧与情感,与孩子产生深度链接,才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培养出具备健康人格,拥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人才。
贝尔科教的老师一直奉行有趣有爱的价值观,把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当做更重要的教学任务,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点,不断挖掘孩子的潜能,陪伴和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逐渐加大“教育”当中“育”的比重。
这是时代发展之趋,也是贝尔科教老师前瞻性的教学策略,因为贝尔科教本身就是一家更注重“育人”的教育机构。
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世界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为人的独特价值就更应该被重视。
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总在被诟病,教师这个职业也曾无数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都没能改变老师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却在悄悄被人工智能撬动。好老师,是时候被重新定义了。